“您的快遞被劇毒物品污染”,這樣的電話要小心!新騙局隱藏何種套路
據(jù)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:如今,網(wǎng)購、快遞已經(jīng)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,可是,你收到的快遞,有可能成為陷阱。
最近,北京的劉女士就向中國之聲反映,11月5號自己在簽收快遞之后,接到了自稱是快遞公司的電話,電話中一個廣東口音的男子稱,“您的快遞在運輸過程中,因為公司操作失誤,不小心被劇毒物品污染”。后經(jīng)多方查證,“快遞被劇毒物品污染”疑似是電信詐騙的新說辭。
“快遞被劇毒污染了”,實為電信詐騙
近日,劉女士在淘寶買了一些兒童用品,由于快遞多日未到,11月5號她通過訂單上的電話聯(lián)系上了負責送貨的百世快遞員,快遞員稱,物品已經(jīng)由劉女士樓下開商鋪的鄰居代收。劉女士的家人拿到快遞后,又收到了快遞站點的確認電話。
然而,僅僅過了四、五分鐘,劉女士又接到了自稱是百世快遞員的電話,據(jù)劉女士描述,對方的號碼歸屬地顯示吉林長春,口音是廣東口音,在核對了劉女士的訂單號和個人信息之后稱,這批快遞在運輸過程中,不小心被劇毒物品污染,后續(xù)會給予賠償。
劉女士:說你的快遞被污染了,我是百世快遞的,(還跟我核對了訂單號和姓名),我一對訂單尾號什么的都對。然后他說這批百世快遞被劇毒污染了,可能有劇毒成分,孩子吃了會致癌,千萬不要打開。要先加一個微信號,我們客服會處理,明天會上門回收。
劉女士和家人起初并未起疑,但聽到是劇毒物,劉女士和丈夫商量,決定報警,請專業(yè)的人來處理。劉女士的丈夫胡先生:
胡先生:第一是劇毒物,我們趕緊想到報警,因為后續(xù)涉及到索賠,另一方面我怕扔出去不負責任,扔到垃圾桶別人撿了不是害人嗎。就想請民警拿專業(yè)設(shè)備把它取走。
民警綜合判斷之后,懷疑是電信詐騙的新手段。而當劉女士再打所謂的百世快遞客服電話時,已經(jīng)無人接聽,所謂快遞公司北京片區(qū)負責重大事件的客服微信也沒有通過劉女士的申請。
中國之聲的記者嘗試搜索該微信號,顯示“被搜索賬號狀態(tài)異常無法顯示”。負責運送快遞的快遞員表示,自己以前也聽到過有關(guān)“快遞被劇毒污染”的投訴,但并不了解背后的騙人手段,信息也不是從自己這里泄露的。
快遞員:有一個來問,說誰給他打電話,說有致毒物品什么的。我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。
警惕:不同“說辭”均是同一套路
另有一位消費者透露,自己曾經(jīng)收到過類似信息,但疑似詐騙電話中的說辭不是“物品被劇毒污染”,而是“物品質(zhì)量不合格”,此類騙局雖然“說辭”不同,但都需要消費者登陸其他平臺領(lǐng)取賠款,當消費者提供銀行卡號或是手機驗證碼時,才是騙子“施展”騙術(shù)的時候。電子商務(wù)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、北京志霖律師事務(wù)所律師趙占領(lǐng)提醒,在快遞類詐騙案件中,無論騙子以何種說辭為理由,只要當需要操作自己的銀行卡、手機等支付手段時,就要提高警惕。
趙占領(lǐng):說辭有不同,但是大致意思相同,就是給你道歉、賠償損失,騙取個人信息,比如把你卡號給我,或者你去銀行、ATM操作,結(jié)果在處理過程中,操作的用戶可能并不清楚,讓你輸一串手機碼,結(jié)果實際是一個驗證碼,結(jié)果操作就成了轉(zhuǎn)賬給別人,這種情況發(fā)生過很多。
一位大四學生通過微博告訴中國之聲記者,她曾經(jīng)遭遇一個“假冒淘寶店家”,稱衣物發(fā)錯,已取消訂單截回貨物,可以退款。但這名“假冒店家”先稱支付寶和銀行卡退不了款,隨后又以操作繁瑣為由,遠程控制了這位同學的電腦。然后又以各種借口讓這位同學去找其他同學借銀行卡,最后趁其離開電腦的時間,將其銀行卡內(nèi)幾乎所有余額取走。
信息泄露實為罪魁禍首,想要追責卻很難
與其類似,在這起事件中,除了“劇毒物”引發(fā)的恐慌,更劉女士感到不安的是,無論如何,自己的信息已經(jīng)泄露。淘寶店家表示,劉女士的信息不是從淘寶泄露的。記者又致電劉女士所在的區(qū)域的百世快遞服務(wù)站點,工作人員稱,百世快遞不會泄露用戶的信息。
快遞站點:我們不可能泄露用戶的信息,不管他是發(fā)件人還是收件人,我們每天發(fā)那么多快遞,為什么偏偏泄露他的呢?
劉女士一家疑惑的是,究竟是誰泄露了自己的信息?趙占領(lǐng)律師認為,快遞行業(yè)信息泄露一直以來都是老大難問題,由于并未造成損失,所以想要通過公安刑事立案等手段尋找買賣、泄露信息者難度很大。
趙占領(lǐng):有三方掌握消費者的訂單信息,第一個是淘寶等網(wǎng)絡(luò)交易平臺,第二個就是交易平臺上的商家,另外就是快遞公司、具體的員工把快遞單號倒賣出去,也有這種可能。這就沒法追究,除非遭到詐騙,刑事報案,公安立案之后進行偵查,最終抓獲犯罪嫌疑人,并交待之后,才能判斷。如果只是通過民事起訴確實很難,因為消費者自己是有舉證責任的。你要起訴誰,向誰主張權(quán)利,那就需要證明這一方主體是把你信息倒賣出去的。